1.能源管理粗放,能耗高,缺少必要管控手段
目前各用能户的能源管理粗放,能源效率低,能源浪费现象较为明显,现有的能源管理手段智能化程度较低,针对多种能耗的综合智慧管理系统欠缺。
2、无法准确识别节能环节和空间;
不能准确地识别出来当前能耗中哪些环节可以节能,通过什么手段节能,可以节约的空间多大,不能进行周期性系统的分析和预测
3、末端设备多样,无法实现远程操控
园区用电缺乏智能化管理,大部分用电设备只能通过手动进行控制,不仅用能浪费巨大,而且还增加了人工工作强度。
4、故障设备人工排查,效率低下
园区人员流动性强,建筑用途多,用电环境多样,再加上还存在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参差不齐,虽配备了消防沙箱、灭火器等火灾救援设备,却没有合理的监管平台,无法对突发事件进行预测并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1、摒弃建筑能源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建立精细化的能源管理模式,区分能耗种类、能耗系统实现能源消耗分部门、分类、分项计量,对能耗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耗能数据深度挖掘,及时纠正用能浪费情况。提高园区管理效率,降低园区整体运行能耗;
2、为园区及相关部门提供可视化平台,以数据列表、分布图、曲线等形式直观展示园区实时、历史生产能耗数据,及时掌握能耗总体情况;
3、通过可视化界面对园区内的设备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实现远程控制功能,通过人体感知技术,对长时间没有人的房间内的灯、空调进行智能管控,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作用。
4、通过对生产和能源系统指标的集中监控和生产异常的实时报警,加快园区能源系统的故障和异常处理,提高能源事故的反应能力。
系统架构图
功能架构图
针对目前园区存在的问题,我们已将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与能源在应用层面深度结合设计完成了综合能源管控系统。综合能源管控平台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变配电、照明、电梯、空调、供热、给排水等众多分散设备的运行、安全状况、能源使用状况及节能管理实行集中监视、管理和分散控制的建筑物管理与控制。
综合能源管控平台其底层为接入硬件设备,系统基础对于系统进行管理包括基础数据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系统进行对空调、照明、能耗进行实时监控,对于所监控的硬件设备如果发生异常就会根据系统所规定的报警逻辑进行警示,对于系统整个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实现绿色、高效、节能、降耗、安全、可靠的技术目标,为智慧高速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管养保障,为“双碳达标”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和技术储备。
综合能源管控平台
核心功能包括如下:
园区通过在供应、监测、管理、服务上的示范效用带动整体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是碳中和目标下减排的关键所在。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低碳减排需要多项举措协同并举,而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零碳智慧能源体系,依托数字化解决方案支持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能耗,进而指导政策制定、场景打造等环节,则是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打造监测、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智慧零碳管理园区解决方案。在园区应用场景下,从规划、设计、运行等层面通盘考虑实现能源效率提升的举措,同时在新技术应用层面实现对碳排放的管控更加智慧高效。
1、高效数据采集
精确采集不同场景内供配电以及用电设备的电力数据和其他运行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处理、能源结构分析,帮助用户管理数据资源并提供数据精准服务。
2、智能报警运维
通过全年全天候监控、全数据存储分析判断、预警及主动运维等功能模块,实现不同场景的供电“无人值守”,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结合园区不同场景的能源结构和智能化需求,制定不同的运维预案,当电源设备异常故障、能耗异常波动等情况发生时,根据内置的运维策略自动执行运维策略,作出相应的执行响应,下发指令,平台实时监控现场运维情况,上报信息,及时反应现场情况,节省现场人力成本,帮助相关人员进行决策。
3、中央空调控制
空调在所有电器耗能占比是比较大的,因此空调设备的节能控制非常重要。通过数据分析、模糊运算、大数据模型对比等自控技术,实现对空调系统的高精度控制实现节能效果,节能率达到20%-30%。
现结合对园区的节能控制实例,来优化空调的输出,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中央空调制冷机房控制管理
1)根据季节和机组运行情况,本系统具备所有机组的转换功能。智能控制系统检测外部环境温度变化,通过对冷却水泵、冷冻水泵、等冷热站设备进行巡优控制,调整空调系统各应用设备的运行模式,在最经济的情况下给末端提供稳定的供水温度,避免超负荷运行。
2)通过对空调水温度的精确控制,使系统在满足舒适度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状况运行,更能根据时间计量,优化设备运行时间。在运行工况下能够自动跟踪空调负荷,精确控制冷水与回水的比例,同时运用优化算法,经济开启空调运行,满足使用,降低系统能耗。
3)智能软件平台可将各个检测点的历史数据记录并保存在电脑中,幷将空调的实际运行日负荷通过报表或曲线图的方式展示,可查询到某一段时间内的历史数据值,供用户进行了解、分析,且所有的监测数据均可打印。
4)控制系统配置灵活的单控/群控转换功能。现场控制柜可智能控制所有设备的启停。
5)可根据负荷变化情况调整运行策略,进行系统的优化控制,充分发挥系统转移高峰负荷的能力,以最大限度节省运行的费用。
6)对水泵各系统进行时间计量、电量计量,对泵组施行优化运行,电量统计。数据均可储存在本地智能软件平台上,对可长期保留。
7)能效泵控制柜的设计可以降低电气系统成本,且便于管理和施工,更能适应现代建筑的智能化发展。
空调面板与自动化控制
1)利用人体感应技术,当探测到房间内持续一段时间没有人的情况下,空调控制器自动关闭空调;
2)利用温度传感器技术,根据户外实际温度调整各个末端允许设定的温度;
3)根据季节及气候锁定或开启末端空调控制开关;
4)实现滤网信号监视、提供清洗滤网建议信息;
5)对空调设备的运行状态监视功能、提供故障报警信息;
6)实现加班控制,晚上下班后可按不同区域的加班时间关闭空调系统,以免遗忘关闭空调系统造成的能源浪费;
7)分户计量功能,把户外机用电按照各个内机的设定及实际情况电量划分到各个内机的使用能耗。
4、智能照明控制
通过中央处理器对区域内的光源进行灯光调节、智能调光、延迟控制、场景预设、时间设定等功能,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作用。
1)楼宇照明
(1)、根据不用的场合、不同的人流量,进行时间段、工作模式的细分,把不必要的照明关掉;
(2)、根据光照暗弱自动开关灯,自动调光;在接到消防、安防报警后,自动将指定区域强制开关灯;
(3)、利用人体感应技术,当探测到房间内持续一段时间没有人的情况下,自动关灯,避免因忘记关灯照成的能源浪费;
(4)、根据用户的需求设定场景控制,场景调光。
2)路灯照明
根据地理位置、节气变化和环境亮度,自适应调整执行光照策略,包括计算当地四季太阳升落时间来控制路灯开关,以及根据环境和天气因素自动调节照明强度。还可以设定感应照明策略,根据人车通行来调整照明功率,从而有效节约用能,缓解高峰时期用电压力,从而更快地推进路灯节能化、网络化、智能化。
5、能源监测分析
数据统计精确至末端支路,能耗数据按分钟、小时、日、月、年不同时间刻度、不同场景反应各用能单位的用能详情。根据国家标准,将能耗数据转换为碳排放数据,实时精准的反应下属各支路的碳排放情况,夯实碳核查数据,为碳管理,碳减排,碳中和做有力地数据支撑。
6、能源结构分析
能源结构分析功能,准确的分析各用能单位的用能结构(市电、光伏、电损、碳当量)占比,指出能源缺陷,明确可优化空间。碳交易快捷入口,快速进行碳汇交易,补充碳缺口。电网诊断,精确分析用能单位电路碳排放详情,同时做趋势预测。
用电数据实时可视,杜绝违规用电行为
实时监测线路数据,设备状态即时可查,让用电实现可视化管控,对超出阈值的线路数据采取及时处理,主动防护,杜绝私自用电线路进行搭建以及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的行为,全面防控偷电,漏电等现象。
故障精准定位,应急抢修及时
发生故障时,第一时间反应故障精准位置、原因、程度及类型。实现预警、报警和保护,有点减少传统园区用电故障处理时间周期长度的弊端,显著提成运维协同效率和抢修响应效率。
实现用电精细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具有多维用能数据分析功能,让管理者能够清晰掌握管理薄弱环节,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管理与整改,同时,可通过平台对末端设备及逆行统一的监测、管控,有效避免设备逐一排查的弊端,消除盲目、无效的用电管理方式,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有效控制用电能耗,降低运营成本
通过对负载数据进行时间、位置、运行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电能损耗情况,制定针对不同场所的配电方式,实现人走断电,按需分区供电实现智能用电管控需求,全面放控资源浪费,有点降低用电量、电损,节省用电成本。
1、园区内的水、电、动力(煤、燃气热力)、供热等系统资源共享、集中管理、协调工作。
2、实现管理者及时掌握能耗分类情况、分项情况、分域情况及总体情况等多维度信息,帮助运行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隐含漏洞,加快能源系统的故障和异常处理提高能源事故的反应能力提高能源利用的安全可靠。.
3、减少管理环节、优化管理流程并建立客观能源消耗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用能计划,提供能源消耗情况预警分析。实现对能耗指标的评估、能耗结构分析和能耗成本分摊,分析对比相应经济指标辅助生成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管理方案。对节能改造项目的支出和减排量进行统计及效益分析,辅助市场交易。
4、平台采集总能耗和主要用能设备能耗,可精确管理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环境,实时掌握系统全局,提供精确能耗数据,协助企业能源管理部门做到能源的有序管理,解决企业普遍存在能耗数据统计粗放、管理疏漏、没有科学的用能预测与监管的问题,最终达到节能降耗和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5、通过智慧园区建设,实现园区安全监管、节能减排、环境生态、应急指挥各大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全覆盖,提升园区运营自动化、可视化、数字化水平,达到安全监管智能化,应急响应高效化,园区环境生态化,节能减排循环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园区发展向生态环保型转变。